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党建相关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项目
企业风采

学科报告

 

关注

学校体育分会: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7日

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综述

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刘海元(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088

随着我国教育和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体育学科作为教育与体育相交叉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其发展呈现出良好的趋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校体育学科总体情况呈现良好的态势。表现在:(1)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量较大幅增加。20052007两年多时间里,约有7300多篇文献发表。其中,以体育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为主,约占60%以上;其余研究(学校体育管理、课余体育、学生体质健康、农村学校体育等)约占40%。(2)学校体育研究内容以课程教学为主,其它各领域也取得一定进展。围绕中小学课程改革,学校体育依然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为重点,其它一些研究领域,如有关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体育风险管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体育、农村学校体育与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3)学校体育学科开展学术研讨活动频繁,促进了学科的发展。三年来,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大量的各个层次、各个领域的以“学校体育及其相关内容”为主题学术交流活动,其主题涵盖了学校体育学科的各个领域,既有学校体育改革中的热点、难点和前沿问题,又有学校体育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还有综合性的学术交流。这些研讨主题本身就是学校体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学校体育学科被立项的国家级课题增多,学校体育研究得到了高度重视。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全国教育规划立项课题来看,当前,国家层面的导向是关注当前比较急需研究的问题和为以后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引导性的一些重大课题。另外,近两年立项的国家级学校体育学科方面的课题比例有所增加,说明国家加大了对学校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

2、学校体育学科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缺乏对当代学校体育全景式、整体性的深度思索,缺乏纵深的学理性分析,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研究成果偏少,应用基础和开发性研究相对薄弱。表现在:(1)常规性选题较多,新颖性不够;(2)研究方法较单一,综合运用方法不足;(3)基础理论研究较多,应用、开发性研究较少;(4)作者单兵作战较多,合作研究较少;(5)对国外理论引介较少。

3、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的趋势及研究重点。未来一定时期学校体育研究将呈现新的趋势,引发新的热点。表现在:(1)学校体育学科研究将会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会更加注重实效性;(2)以落实中央7号文件精神为中心,将会出现一大批重大课题;(3)新时期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是基础;(4)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将是研究的重中之重;(5)阳光体育运动长效机制研究会倍受关注;(6)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后续研究,更注重反馈;(7)学校体育与奥运会同行,及后奥运时代学校体育开展也会是研究重点。

  A summa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ang hua zhuo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Liu hai yuan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Beijing 100088)

As Chinese education and sport reform get further,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ubject of education and sport,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has shown a positive trend, but there are also some problems.

1.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s shown a good trend in 4 aspects: (1) the amount of the literature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s sharply increased. In 20052007, more than 7300 literature has been published. Among them most studies are on the teaching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ccounting for over 60%; other studies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 school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train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take up 40% .(2) In the content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research primary studies were on curriculum teaching, other fields of research, such as the issues relating to   implementation of students’ physical training an hour a day ,school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training, sports risk management,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construction, college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education in rural schools and physical education of vulnerable groups etc., also have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3) Academic discussion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ve been frequently held, which have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lated contents” been the theme, a lot of academic exchange activities of all levels and in various fields have been held in the range of whole country. The themes covere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various fields, including not only hot spots, difficulties, and forward questions in the reform process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but also the basic theor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comprehensive academic exchanges. The themes of these discussions are exactly the important problems urged to solve i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hich have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of our country.(4)

The amount of research items of national level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has increased;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y is highly valued. Looked from the research items of State Social Science Fund and national educational planning, the current national-level guidance is concern about the current problems urged to study and some major subjects that can guide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future. In addition, in recent two years the proportion of national-level items on school sport education has risen, which shows that the State has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2. There are problems in the research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Overall, there is short of entire deeply ponder and rational analysis, initiate and forward-looking studies are few, applied basic and develop research are relatively weak. Performance in: (1) there are more common selected topics, the novelty is not enough (2) research methods are unitary,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methods is lack. (3) Basic theory research is mor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is less 4) there is more individual work, less cooperative research; (5) introduction of foreign theory is less

3. The tendenc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focuses of research.

 In a certain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show a new trend, and arouse new hot spots. Performance in: (1) the research on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will take on the connotation of development,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actual benefit; (2) center on implementation the spirit of the document No.7, there will be a large number of significant research items. (3) The basic in new period is the strategy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development.(4)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udents’ health level is the top priority in research; (5) a long-term mechanism of sunlight sport will greatly concern ;( 6)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reform follow-up study, more feedback; (7) the research goes on after the reform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and attaches more importance to feedback. (7)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goes with the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period of Olympic Game will also be the focus of research.

 

学校体育学科发展综述

王华倬(北京体育大学  北京  100084

刘海元(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  100088

    2005年—2007年是我国教育、体育事业“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收尾与开头的时期,因此,教育、体育事业均有新的发展目标和思路。我国学校体育学科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新发展,随着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随着国家对体育事业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在教育事业方面,到2005年,全国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和初中毛入学率均达到95%以上,进入全面普及的新阶段。西部地区“两基”攻坚取得重大进展,中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明显提高,农村教育面貌发生深刻变化。高中阶段教育规模继续增加,在校生达4031万人。职业教育在改革中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毛入学率达21%,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增强,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教育投入不断增长,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教育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改革不断深化,教育开放进一步扩大,很多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一五”时期,教育事业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统筹城乡、区域教育,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保障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在体育事业方面,十五时期,在党和国家各项体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体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受到重视,各项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体育事业发展的社会基础进一步充实,群众的体育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健身计划顺利实施,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多。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举办和参加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改善。不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总体实力,努力在2008年奥运会等国际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为国争光。不断深化体育改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努力创建各种社会力量竞相参与、充满活力的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努力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以上大的教育、体育背景下,学校体育学科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整体发展呈现出“水涨船高”的发展趋势,研究文献数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研究领域面积扩大,研究触角更深,学术活动较为频繁,学科队伍扩充。整体发展态势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校体育学科总体情况与特点

(一)学校体育学科文献量较大幅增加

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对20052007年学校体育学科研究文献的检索,最后统计发现在两年多时间,约有7300多篇文献发表。从具体研究领域来看,基本能反映目前学者们集中研究的主题(图1)。

从图1来看,20052007年我国学校体育领域研究文献总体发表基本现状是,有关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4792篇,学校体育宏观方面研究1353篇,体育课程方面研究1024篇,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方面研究297篇,课外体育活动研究179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方面研究84篇,课余体育方面研究50篇,农村学校体育方面研究49篇,体育教材方面研究49篇,阳光体育运动方面42篇,体育中考方面研究16篇,学校运动会方面研究8篇。

从文献发表总体数量来看,与前几年相比涨幅较大。这与教育和体育的大环境有关,在我国重视科教兴国的背景下,教育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在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方面都进行了许多方面的改革,随之引发了不少学校体育方面的问题;在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促进下,体育领域非常重视科学研究,而且学校体育与奥运之间的研究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基于这些背景和原因,两年来我国学校体育学科文献发表量比以往有了增加。

(二)学校体育研究内容以课程教学为主,各领域取得一定进展

围绕中小学课程改革,学校体育依然以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为重点,同时,其它研究领域,如有关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大课间体育活动、课余体育训练、体育风险管理、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体育、农村学校体育与弱势群体的体育教育等方面的问题,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1、体育课程教学研究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进一步深化,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体育课程教学研究仍然是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

1)积极贯彻“健康第一”指导思想,把握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健康第一”既是学校教育的指导思想,更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经过几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验,学校体育工作者和广大体育教师逐步认识和树立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中,逐渐明确了体育课程的本质属性,把身体练习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手段,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力求从发展学生的身体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意志和团队意识、合作精神、竞争能力、创新意识、人际交往等方面全面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突出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体育课程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重视运用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等,努力促进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与锻炼,注重教法的创新,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注重让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强调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运用,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3)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诸如主题教学、情景教学、激励评价、情感分组、师生互动、体育游戏、合作讨论等多种多样的方法和手段已经比较广泛地被运用于体育教学的实践之中,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主动地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熏陶、感染和激励学生,使学生愉快地投入到体育学习和锻炼中去。教师发扬教学民主,关注学生体验,倾听学生意见;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自觉维护教学秩序。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体现出教学相长、互帮互学、团结友爱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得到重视和发扬。

4)重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发挥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课程目标的统领作用,把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主动权交给了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不少体育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选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主动开发健身性、趣味性较强、地方特色突出的教学内容。在体育器材开发方面,也不断地涌现出安全、实用、新颖的自制体育器材。

5)对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

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广大体育教师对多元化的体育学习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评价方式方法上,教师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运用,在评价内容方面,对知识技能评价、运动参与评价、学习态度评价、合作精神评价、情意表现评价等也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和运用。

6)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对完善体育课程与教学理论,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促进了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

三年来,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研究作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子域,受到学校体育理论工作者和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成为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其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体育学科的发展。例如毛振明主编、集全国约30余名中青年学者共同编著的《体育教学论》[1](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教育类项目),力求突破传统体育教学理论,从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主体、体育教学原则、体育教学模式、体育教学方法、体育教学内容、体育教学设计、体育教学评价、体育教学环境环境、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等几个方面,对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教学理论做了可贵的创新性尝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又如:《运用“黑箱”理论对体育新课程改革的审视》(唐炎、郭礼),《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汪晓赞、季浏、邓勇建、江晓斌),《关于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几点建议》((毛振明、赖天德、陈雁飞、马凌),《对构建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教学指导的研究》(郭蔚蔚、毛振明、林克明、丁玮、金永明),《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构建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实验研究报告》(董金昆、周绍良、王杰士),《小学体育课堂结构改革实验报告》(王伟民、蔡俊、李雯、黄磊)等;广东、湖南等省有关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实验的追综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深化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具有重要的重要参考价值,对促进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7)体育课程教学几个重要问题与理论认识的澄清

 其一,体育课程的性质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正确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应该把握几个要点:首先,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服务。其次,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不是以知识传授和智力游戏为主要手段的。第三,体育与健康的知识、技能和方法,既是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主要载体,而且掌握这些知识、技能和方法也是《课程标准》要求达到的一项重要目标。第四,体育与健康课程虽然强调多种内容、多种功能和多种价值的整合,但仍是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门课程。第五,小学和初中的健康教育内容由体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物或科学等相关课程共同完成,体育课程主要学习与体育密切相关的健康教育知识。

其二,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不能把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简单地解释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诚然,学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主体,但是学生主体有其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是学生是身心处于发展过程中(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二是学生主体的发育程度主要来自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三是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因此,正确理解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应该把握几点:首先,由于学生是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主体,他们已有的体育知识和经验是有限的。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中不能一切都围绕着学生的“兴趣”转,一切都由着学生的“天性”和“本能”来,而要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和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次,学生朝什么方向发展?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主要取决于教育所施加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想怎么学就怎么学、能学到什么程度算什么程度”等等观点和做法,是不可取的,是对教育职能放弃的表现。第三,学生是以接受前人经验为主的学习主体,教学就是要学生快速、高效地掌握“前人经验”,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我们确实要提倡“探究学习”,使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学会学习的能力。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体育知识、技能,都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发现的。

其三,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表述问题

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和评价等功能,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对全体学生提出的一般要求。在教学目标的具体表述上,一般要由行为主体(一般指学生,有时可省略)、行为动词(如掌握或初步掌握、达到或基本达到等)、行为条件(如在保护帮助下完成或独立完成动作)、行为表现(如完成练习的数量和质量)等四个要素组成。一般而言,教学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是可以观察、测量和评价的。一堂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具体的教材和组织教法来制定,要突出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其四,运动技能教学问题

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实现体育课程各项具体目标的载体,而且掌握运动技能本身也是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比较重视运动技能的传习,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学会学习”和“学会健体”的重要性,因而,特别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但由人就由此认为,“会学”比“学会”重要,学生是否掌握运动技能无关紧要,关键是要学会如何锻炼,如何运用体育知识技能等。事实上体育能力并非空中楼阁,它是以运动技能的储备为基础的。一个不掌握任何运动技能的人不可能有什么正确与成功的运动体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运动技能是体育课程教学的主线之一。因此,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任何削弱运动技能学习的认识和做法,都是有害的、片面的。

其五,学生的运动兴趣问题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过于强调体育学习的义务性和工具性,对学生的运动兴趣关注不够的现象,明确强调体育课程教学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这是体育课程建设的一大进步。但是,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有人却把学生的运动兴趣推向了及至,提出“体育课程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从而造成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的忽视运动技能教学和对学生勇敢顽强、刻苦锻炼的意志培养的现象。事实上对于中小学生来说,体育学习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他们的义务。作为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有些教材(如田径、体操、武术等)学习起来,可能有些单调、枯燥,但只要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好处,就要认真去学,而且还要学好。此外,学生的运动兴趣也是各不相同的,在体育课程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完全满足所有学生各种不同的运动兴趣。因此,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重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尽可能选择学生既感兴趣而又具有较高锻炼价值的教学内容,对那些锻炼价值高而趣味性较差的内容,可以通过改进组织教法的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和锻炼兴趣。

其六,体育教师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过去的体育课程教学基本上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学生只能围着教师转,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有人认为:现代教学已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了,存在否定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地位和作用的倾向。事实上,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教法手段、运动经验,以及对教材的理解,课前的准备等,都要先于学生和优于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主持和主导的作用。素质教育既强调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强调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且,学生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主体性发挥的如何,关键取决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的如何。在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和学两个积极性,任何贬低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和做法,都是应该防止和纠正的。

其七,学习国外经验的问题

必须重视学习国外先进的经验,不能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但是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时切忌一知半解、脱离实际、盲目照搬,而要从国情出发,做到为我所用。[2]

2、学生体质健康研究

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再次成为学校体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其有关成果,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文件精神,对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对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我国学生体质健康部分指标持续下降,引起社会高度关注

200576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关于2004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公告》,该公告中公布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部分体能指标继续呈下降趋势

2004年与2002年相比,我国学生的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呈下降趋势。

反映下肢爆发力的立定跳远水平,与2002年相比除大学男生有所提高外,其余年龄组继续呈下降趋势,其中712岁的小学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3厘米、2.9厘米,1318岁的中学男女生分别平均下降3.013.16厘米。1922岁女生平均下降5.5厘米。

反映腰腹肌力量的仰卧起坐水平与2002年相比,除大学男生有所提高外,其余年龄组继续呈小幅下降趋势,如712岁小学女生平均下降1/分。

反映身体柔韧性的坐位体前屈水平与2002年相比,有60%的年龄组出现下降,其中15岁乡村男女生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为2.4厘米、1.8厘米。

其二,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现下降趋势

2004年,除高中以上(1622岁)男生肺活量略有增加外,其余年龄组学生的肺活量有所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如712岁男女学生的平均肺活量与2002年相比分别下降了38毫升、44毫升。

其三,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继续呈上升趋势

2004年监测结果显示,60%左右的年龄组超重及肥胖检出率有所上升,其中1012岁城市男生平均上升了1.17个百分点,达15.97%

其四,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2004年监测结果显示,712岁小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为32.5%(男生29.5%、女生35.6%),初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其中男生为54.0%、女生为64.7%),高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77.3%(其中男生为72.7%、女生为82%),大学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80.0%(其中男生为77.8%、女生为82%)。 [3]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于2006年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4]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2006年又公布了《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再次指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全国大中小学生各年龄组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二是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不同指标下降幅度呈不同特点;三是肥胖检出率继续上升;四是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

造成我国学生体质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同地区存在的问题也不尽相同:学校场地不足、体育锻炼时间与内容安排问题,学生与家长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学生缺乏刻苦锻炼的意志,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改变所带来的睡眠不足、精神紧张以及升学压力等问题。[5]

“从教育的角度说,虽然一直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还是在执著地流行。一些地方和学校,由于过分重视升学率,把升学率看作是教育工作成绩的惟一指标,为了保证升学率,凡是与升学考试相关的学科,就受到重视,未能纳入的学科则被忽视,甚至挤占。这就使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过长,缺少锻炼时间,必然导致体能下降。

从学校这方面看,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还未能很好扭转。比如,有些学校的体育投入严重不足,场地、器材都很短缺,难以满足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这充分说明学校还没有把体育教育真正当作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对待。

从体育自身看,大家仍然特别重视竞技体育,而对群众体育相对放松。体育工作应首先侧重群众体育,保证国民体质,在此基础上再适当组织竞技比赛,这是世界流行的体育观。然而,不少地方的实际工作却背离了这种体育观,不仅经费投向偏重竞技体育,而且各方面都热衷于宣传体育竞赛名次,对群众体育状况却不够关心。

从家长的情况看,很多也不重视孩子体质、体能的发展。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不生病就是健康,孩子近视了就给他们配眼镜,但就是不舍得让孩子把时间用于体育锻炼,对孩子身体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

 从社会来看,伴随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体能下降的现象普遍存在。比如,大家出行靠汽车、上楼坐电梯、洗衣做饭等家务劳动都有了现代化的工具,体力活动大大减少,运动量大大降低,体能随之下降。[6]

2)学生体质健康研究再次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成果逐步增加

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部分指标近年来持续下降,引起了党中央和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如何进一步增强学生体质已经成为学校体育领域的重大现实研究课题。

三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逐步增多,例如:《近20年辽宁省622岁学生体质健康追踪研究》(刘志敏、聂真新),《陕西省722岁学生1995年—2005年身体素质的动态分析》(同军咸、郭学众、黄菊茹、严公建、屈中乾、褚启明),《江苏省中小学生体质状况20年调研结果的研究分析与对策》(苏立新),《广东省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制定研究》(叶美伶、臧连明、饶纪乐、庄弼),《普通高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方案比较与实验研究》(马勇志、彭博、刘静民、刘俭),《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下降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张瑛秋、甄志平),《中小学生体能下降的原因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苏宝明、关树林、原洁、张明霞)”等,这些有关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对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进行了追综调查,分析了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又如《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指标体系结构特征研究》(耿培新、毛振明、胡滨、甄志平),以及各级种类学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研究,都较好地总结了经验,揭示了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这些有关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对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3、课余体育研究

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近三年来课余体育研究呈现如下新变化:

1)以“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为中心,课余体育锻炼研究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和体育教师关注的研究领域

例如:《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实施间操课及“2+1”项目的研究与实验》(李天星、姚旗、杨直、易波、刘巧玲),《实施大课间活动对学生身心发育实效性的实验研究》(房铁生),《对我校高中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模式的实验研究》(孙泽民、臧富仁、郑宏、杨成、杨海燕),《中小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状况不容乐观》(唐东辉、李永亮、潘建芬),《关于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刘志国),《青岛市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王洪、陈平),《北京市中小学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报告》(田晶、马凌)等有关研究成果显示: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是激励学生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有效措施,体育锻炼方法、手段和内容要结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灵活安排,目前,只有约18%的学生每天体育活动在一小时以上,尚需花大力气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科学安排体育锻炼时间和学生的学习计划,加强课余体育锻炼的管理,才能保证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

相关研究成果比较好地总结了经验,揭示了学生课余体育锻炼中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意见,对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高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以及对加强学校体育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2)课余体育训练研究在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

    例如:《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研究》(刘海元)[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