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党建相关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项目
企业风采

学科报告

 

关注

体育史:体育史学科发展综述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7日

 

体育史分会2005-2007学科发展综述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孙越

前言

     体育史学是从历史的视角探索、发现和阐述体育发展历程的一门学问,是体育社会科学的基础学科,也是整个体育科学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的历史,折射出人类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变迁,反映着人类全部活动的规律性和运动形态。体育史学具有广泛性、复杂性、整体性和综合性,是一门囊括了一切体育现象、并透过现象来总结和描述体育发展规律的重要科学。

     体育史学科是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兴起的。德国、英国等以及北美的一些国家在二战后开始发展体育史学。中国的体育史学研究初始于19世纪末的维新运动。鸦片战争后,西方体育项目逐渐传入中国并形成了竞赛体系和教育制度,对体育史学科的建立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1919年,中国第一部体育史专著——《中国体育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20世纪30年代开始,体育史学研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当时中国的体育和与体育密切联系着的中国社会处于落后状态,体育史学研究水平较低。建国后,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体育史学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979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原国家体委)成立了体育文史工作委员会,成都体育学院开始招收体育史专业研究生,1984年体育史学会成立并成为国际体育史学会团体会员,我国的体育史学科发展走向成熟。

进入21世纪以来,体育史学研究者围绕体育发展历史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应用对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体育史学为体育事业服务、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发挥。体育史学科学研究管理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2005-2007年是体育史学科发展的重要阶段,体育史学会所依托的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工作委员会更名为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为了配合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人文奥运主题宣传,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和体育史学会借助于学术会议和展览做了大量工作。同时,广大体育史学研究者加强了对奥林匹克史学和体育文化等热点问题的研究,课题数量不断增加,研究领域逐步扩展,研究内容日益深入,成果转化力度加大,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得到加强。

本文从体育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体育史学研究的特征及热点问题、体育史学研究的进展与突破、体育史学科的发展与展望等方面,对2005-2007年以来中国体育史学研究和学科发展进行了探索。 2005-2007年体育史学热点问题和重要活动主要集中在奥林匹克史学的研究、中国体育文化研究、足球起源(蹴鞠)研究、中国体育通史和教材的编辑出版以及社科基金课题立项与研究工作。史学热点和研究活动恰恰成为这了一时期体育史学科发展的突出特征。在此期间,体育史学界对奥林匹克史学研究、体育文化、当代史学、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和武术文化研究、古代与近代史学研究以及学科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进展和突破。但在体育科研队伍减员和体育史教学萎缩的问题上,这两年没有更大的改观。

本文提出了建设体育文化(历史)学术研究基地和成立体育文化学会的设想,力求从稳定科研队伍、巩固学术阵地、指定课题计划、定期举办学术会议、开展人才培训、加大国际交往、增强学科间横向联系等方面,探索体育史学科发展途径,加强体育史研究管理和学科发展的力度。在对体育史学研究发展进行总结和回顾基础上,本文对2008年后的体育史学研究发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pagebreak]

一、体育史学研究的主要成果

随着2008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从2005年到2007年全国体育史学研究的总体情况呈较为繁荣的局面,发表相关的研究论文和出版的著述硕果颇丰。就论文发表的选题来看,涵盖了中国古代、近代、当代和外国体育史,以及对体育史学科本身的研究。

在中国古代体育史研究方面,较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有许万林对唐代长安流域人口的体育文化生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2006),吕利平对先秦儒家礼乐教育中体育观的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年),张宝强对唐代体育诗歌的勃兴及其原因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王彬对《周易》的适时守中观与体育健身养生研究(2007年东北亚体育史学术大会论文,韩国),其中特别是崔乐泉先生的《图说中国古代体育》、《图说中国古代百戏杂技》(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2007)、冯国超的《中国传统体育》(彩图版,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等,均是这一期间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专著。

在中国近代体育史研究方面,学术价值较高的论文和专著有傅砚农对军国民思潮影响学校体育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汤开建对西洋体育在澳门的传播研究(社会科学,2005),张永广对基督教学校与近代中国体育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赵吉峰对我国近代体育课程演进的社会环境的研究(2007年东方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奥林匹克文化论坛,山东)等等,特别是罗时铭的《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曾飙的《苏区体育》(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毛瑞斯的《民族之魂:中华民国时期的体育》等,均是这一期间有影响力的研究专著。

在中国当代体育史研究方面,现实性较强的论文和专著有曹守和关于中国人认知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胡小明关于新时期中国体育的制度创新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7),丁震一对夏季奥运会上中国妇女成就的研究(中国科技信息,2005),胡科等关于儒学对当代农民体育发展影响的研究(体育学刊,2006),李元伟对20世纪我国体育用品的重大事件的回顾(体育文化导刊,2007),马宣建对中国奥林匹克政策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邱丕相等对武术文化和教育的当代意义研究(广州体育学院,2005),朱国平对举国体制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孙越对中国休闲体育历史与发展的研究(2006年国际体育史学术研讨会,斯洛文尼亚),其中比较受关注的是邓亚萍的《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北京出版社,2004)。

在有关外国体育史研究方面,研究较为深入的论文和专著有聂啸虎对日本古代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6),茹秀英对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的研究(体育科学,2005),高嵘等对顾拜旦体育思想教育价值的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韩志芳等对古希腊体育历史功绩的研究(体育学刊,2005),俞爱玲的美国校内运动计划的历史渊源(体育文化导刊,2007),特别是罗时铭的《当代日本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是这一期间比较重要的研究专著。

在地方或专门体育史研究方面,具有一定影响力的论文和专著有饶远对民俗中的体育与体育中的民俗——以云南彝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为例的研究(体育文化导刊,2005),贺昭泽对湖南体育专业教育史的研究(首都体院学报,2007),兰润生对福建畲族民间体育保护现状及措施的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严绍泸对少数民族体育走近主流文化的里程研究(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冯霞的北京奥运文化传播与中国国家形象塑造研究(北京社会科学,2007),杨林等从古代蹴鞠与现代足球的历史演进来对民族传统体育现代化进行的探索(2007年东方与西方 传统与现代”——国际体育史学论坛 山东),特别是郎净的《近代体育在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丁玲辉的《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等,均是这一期间的代表著作。

在有关体育史学科发展研究方面,提出新见解新观点的论文和专著有王俊奇对体育史学术历程的研究,和他有关建立民俗体育学科问题的讨论(上饶师院学报,2007),有郎净对20世纪中国体育史研究的再反思(体育文化导刊,2005),孙越关于东北亚体育史学发展研究的研究(2005年东北亚体育史学术大会论文,日本),唐永干的关于体育史料学问题(体育文化导刊,2004),罗时铭关于体育史学再生问题的讨论(体育文化导刊,2007),特别是崔乐泉的《体育文化考古学研究》和饶远的《体育文化人类学》(2005),是这一期间突出的代表作。

[pagebreak]

二、体育史学研究的特征及热点问题

     2005-2007年体育史学热点问题和重要活动主要集中在奥林匹克史学研究、中国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的现代化研究、足球起源研究、中国体育通史和体育史教材的编辑出版、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金课题的研究。而史学热点和研究活动恰恰成为这了一时期体育史学科发展的突出特征。

   (一)积极参与奥林匹克运动——奥林匹克研究热

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以来,各种与奥运会的有关著述相继出版,对奥林匹克相关问题和现象的历史学阐释越来越多。 2005-2007年奥林匹克史学研究热度达到了最高点。参与奥林匹克研究和北京2008年奥运会研究不仅仅是某一学科的专利,而是学术界共同关注和探讨的领域,体育史学者与所有体育人文社科研究人员共同将中国的奥林匹克研究推到了更高层次,出现了一大批理论的或实践的研究成果。2007年底和2008年还将有新著出现(比如《奥林匹克知识读本》世界图书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等),并将对2002版《大百科全书·奥林匹克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进行重新编辑出版。

随着2008年的临近,体育史界的研究者们积极参与并投身到奥林匹克研究和对奥林匹克历史知识的宣传和普及之中。对奥林匹克运动史和中国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研究的成果利用和知识推广,是近年来体育史学术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贡献。除了在各大专院校的体育史、奥林匹克和人文社科课堂上作专门讲授以外,体育史学者已经走出狭小的研究空间,登上了社会的大讲堂来宣传和普及奥运的历史知识。在中国奥委会新闻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奥运大讲堂公益活动中,以及在北京第三极书局、青岛市文明办和奥帆委等组织的奥运知识培训活动中,体育史学专家宣讲了《百年奥运中国情》(崔乐泉 2007年7月)等奥运话题,将近年来对奥林匹克历史的研究成果和心得公瞩于世,这不仅是体育史学术活动的延伸和拓展,更为普及奥运知识,弘扬奥运精神,倡导奥运理念,提升市民素质发挥了体育史学者的独到优势。奥林匹克史学研究成果近年还以展览的形式推出,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将以“奥林匹克与中国”为题,出版画册,举办展览。

(二)努力宣传人文奥运”——体育文化研究热

北京奥运会的人文理念折射出中国对体育功能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人们逐渐感悟到体育是一种文化,是现代人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时代背景和社会需要,要求体育学术界应该更多地从文化学的视角,顺应世界体育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遵循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研究体育,更好地把握体育科学的发展方向,为中国体育事业服务。

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中国体育史学界对以人文奥运为核心内容的体育文化的探索与研究逐渐升温,20052007年前后体育文化研究与奥林匹克研究发展交相辉映,形成了史学研究的又一大热点。这个热点形成的标志是原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委更名为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而更名后,原文史委的职能进一步扩大,社会影响力以及行业优势得到了显著提升。在全国大力推进文化事业改革、提倡传统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体育文化中心无疑是体育行业宣传和研究、继承和保护体文化的最高组织管理机构。这就意味着体育史分会所依托的主体正在从原来单纯研究体育史学迈向体育文化和体育史学齐头并进的发展方向,学科的发展空间和研究领域更大了。更重要的是中国体育理论界对体育文化的探讨研究所形成的学术成果及其副产品,已经积累到足以能为建立体育文化学科提供较为丰厚的知识储备的程度。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历史渊源、文化价值的研究,对中西体育文化的比较研究,对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社会文化学的研究,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史学的研究…等等,能够支撑学科发展的文化学研究日臻成熟。

近些年来,体育文化中心为配合人文奥运主题的宣传,实现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作为东道主要举办系列文化活动的承诺,使中外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体育文化的风采,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举办古代体育、民族体育等系列特色展览,中国体育史学会在2005年(苏州)和2007年(山东)分别举办两届体育文化论坛,2008年还将再版《中华体育文化五千年》(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6版)画册。

(三)探索论证足球起源——蹴鞠研究热

2004年国际足球联合会主席布拉特在宣布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时,亦多次向中国询问,中国足球起源于何地?为了回答布拉特等国际足坛人士提出的问题,中国体育史学会、国家体育总局文史工作委员会(现体育文化发展中心)和中国足球协会在山东淄博市召开了足球起源于临淄专家论证会。经过三十六位专家的论证,最后得出的共识是:中国足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首都临淄。由此,2004年7月15日,亚足联秘书长维拉潘代表国际足联,在北京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宣布:中国临淄是世界足球发源地,并向淄博市颁发了足球起源地纪念杯和证书。为了进一步论证、说明足球发源地在中国山东临淄,并建设开发足球发源地,应国际足联和布拉特主席邀请,由中国体育史学会和临淄共同组成汇报团于2005年5月赴国际足联总部,参加国际足联百年庆典将上述相关内容向国际足联作以充分的陈述,提供了临淄作为足球发源地的更充实的科学依据和临淄关于对足球发源地的开发建设计划。2005年7月中国体育博物馆临淄分馆的建立。

世界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这一论证结果得到了世界的认可,并引起中外轰动,为中国争了光,引起了国内体育史界对蹴鞠研究的关注,不仅为临淄的发展带来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更为体育史学术研究和体育事业发展带来了生机。2005年以来,对中国古代足球的兴衰和文化特征等研究一直在持续着。关于蹴鞠的科研课题——“世界足球起源地研究:临淄蹴鞠(山东理工大学,张永军)被列入200 年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金研究项目。足球起源地的论证与确认,为探究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化和体育史学如何为体育发展服务、为自身发展提供机遇摸索出了一个很好的模式。

[pagebreak]

   (四)体育通史编写、教材出版、社科基金立项——体育史学著述热

 2005-2007年体育史学发展的又一大特点是中国体育通史的编辑完成、高校的体育史教材的出版、国家体育总局社科基金项目体育史方面课题的立项和结项,体育史学术研究成果以专著和科研报告的形式大两涌现。2004年,由崔乐泉主持的《中国体育简明通史》课题,被列入总局社科基金的重点项目,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支持下,以人民体育出版社为依托,正式起动了中国体育通史的研究工作,先后有几十位专家参与其中,2007年底将完成编辑出版工作,其研究成果作为献给2008北京奥运会的礼物即将问世。在高校教材建设方面,由谭华主编的《体育史》和郝勤主编的《体育史》,已经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发行。此外,关于奥林匹克运动方面的教材还有任海主编的《奥林匹克运动》(修订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金元浦主编的《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罗时铭、谭华主编的《奥林匹克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即将出版的有崔乐泉的《图说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和《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等。

2005-2007年立项的总局社科基金体育史方面的研究课题明显增多。2005年立项的有朱国平等关于中国体育史学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付玉坤等关于中国学校体育百年发展历史经验与规律研究、田祖国等对我国少数民族节日体育发展研究、陈答才等关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体育思想研究、胡娟等关于龙舟与我国民俗体育发展研究,2006年立项的有谭华等关于中国体育思想史研究、潘华关于中德近代体育史比较研究、袁大任等关于中国奥林匹克运动源头析证研究、周学荣等关于马约翰体育思想研究、赵宗跃关于中国古代正史中的体育文献译注、李玉新等关于中国古代体育游戏文化研究、崔鲁祥等关于我国CBA篮球联赛11年发展演变研究、崔丽成等对中日政府在近代体育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比较研究等,共有十余项课题。

体育史学专著、教材以及体育史课题的研究论证对中国自古至今的体育历史进行了梳理,勾画出体育发展演变的脉络和轨迹;有针对性地对重大历史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全方位地探讨研究和论述,包括来龙去脉、基本内涵、价值影响、实践构想等等,丰富和完善了体育史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推动了中国体育史学科的发展。

三、体育史学研究的进展与突破

(一)奥林匹克史学研究

1.奥林匹克研究概貌

就理论成果而言,2005-2007年发表的奥林匹克研究论文约有一百多篇,专著有几十本。主要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全面理论研究并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作,是任海主编的《奥林匹克运动》和《奥林匹克运动读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主要围绕北京奥运会进行研究的并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作,是国家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编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理论与实践》(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主要对奥林匹克运动进行文化方面研究的理论著作并具有较大影响的代表作,是王家宏等人合著的《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有关奥林匹克教材建设方面的代表作,分别有金元浦主编的《大学奥林匹克文化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和罗时铭谭华主编的《奥林匹克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其他在翻译研究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有清华大学出版的《真实的奥运会》(2004)和百花文艺出版社的《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起源及古希腊罗马的体育运动》(2006)等。在实践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有以鸟巢为代表的北京奥运场馆设施建设,和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一些奥林匹克主题文化公园建设。

从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趋势来看,学术界除继续关注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文化、社会价值等方面以外,有关后北京奥运的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

2.奥林匹克史学研究进展

(1)主要研究内容

     关于奥林匹克之父——顾拜旦的学术研究,包括顾拜旦青年时代和伟大抱负以及晚年生活;早期奥林匹克运动实践;复兴奥运会的努力;《体育颂》的创作;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理论;体育思想的教育价值及其历史功绩评价等。

     关于古希腊体育和古代奥林匹克的发展史研究,包括古希腊的人文体育思想溯源、教育制度及教育观;古希腊宗教文化神学对古奥运会影响、古希腊体育和身体意识、古希腊体育的历史功绩;古奥运会的项目历史考证、哲学背景研究、民族心理学分析、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启示等。

关于奥林匹克文化史学研究,包括国际奥委会组织变革与发展、现代奥运会比赛场馆的变迁、奥运会的开闭幕式文化特征、奥运会的主题口号、文化表演、吉祥物的仪式符号和视觉形象的历史演变和评价等;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史研究,包括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时代背景,现代竞技运动的兴起及其影响,泛希腊奥运会的出现与复兴奥运会的趋势,奥林匹克运动的历史发展阶段及特征,奥林匹克运动危机与困惑,奥林匹克运动的改革与创新,等等。

(2)奥林匹克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研究

在关于奥林匹克运动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上,以往学术界一般都以阮蔚村《中国田径运动小史》中的说法为依据,认为1895年时,顾拜旦曾有邀请信给李鸿章,由此认定从1895年起,中国人便认识了奥运会。对这一问题,近年来的研究结论认为,1895年传入说无可信历史资料的支撑,因而遭到否定。新的研究结果认为,中国人最早知道奥运会是在1900年。

在关于奥林匹克在近代中国传播与发展史研究中,理清了一条由冲突到融合、由排斥到接纳的发展脉络:

第一阶段——冲突阶段,重要标志是对西方体育的传入和流行,在当时的中国引起了形式体育实质体育土体育洋体育的争论,实质上也就是对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和近代体育项目为代表的西方体育如何取舍和中国是否接纳西方体育的矛盾冲突。土洋体育之争是中国体育第一次重要转折点,在对西方体育认识和对传统体育的再认识过程中,体育界逐渐认识了体育的本质和价值,为后来西方体育项目的普及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为奥林匹克运动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接纳阶段,重要标志是中国体育走上奥运模式——竞技化发展道路。以竞技体育为特点的奥运模式开始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施以影响,使得传统体育逐步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模式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武术的全国性体育组织——国术馆系统的建立和章程、竞赛规程的制定,使得奥运模式本土化成为可能。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不难看出国术馆系统对奥林匹克模式的认同和接纳的历史遗迹。传统体育项目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说明奥运发展模式借助西方近代体育项目的开展和竞技赛会对中国体育乃至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第三阶段——融合阶段,重要标志是中国武术走近奥运,参加了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虽然中国体育代表团寸金未得,但毕竟中国传统体育和传统文化的精粹——武术——走向奥运的第一次尝试,土体育体育有了共同参与奥运会的机会

     奥林匹克在中国近代发展历史的研究价值在于:明确了奥林匹克运动在近代中国的传入和普及,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发展的模式;揭示出近代中西文化发展的势差,是以西方现代体育为代表的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最终得以融合的重要因素。崔乐泉在《从冲突走向融合——近代中国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历史审视》(体育文化导刊,2007)中,认为 中国传统体育对奥林匹克运动从排斥向逐渐融合转变,虽然在早期因中国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阻隔,但历史文化的发展趋势注定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必将与奥林匹克文化达到共融和共同发展,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必然。

[pagebreak]

(3)奥林匹克史学研究特点

     奥林匹克史学研究,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

     A.凸显政治在奥林匹克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

体育本身是无政治性的,奥林匹克运动不是政治运动,但它与政治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奥林匹克运动与政治的关系表现在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和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功能。在奥林匹克运动百年发展史中,国际奥委会虽曾一再坚持体育完全脱离政治的原则,但它从来就没有摆脱过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影响。政治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主要表现在与民族主义和国家主权有关的斗争;国际冲突;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 奥林匹克运动本身所具有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维护和平,促进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在历史上,奥林匹克运动是作为国际和平运动的一部分出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不分肤色、种族、贫富、意识形态、宗教信仰,在统一的规则下,紧张激烈而又公平友好地竞争,这种大规模的人民之间的互相接触、互相了解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条件。在当代国际政治关系史上,奥林匹克运动往往成为结束许多长期难以解决的政治难题的先导。

     B.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贡献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不会在欧洲工业革命前产生,除了其他原因,社会无法提供它所需要的经济支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社会对奥林匹克运动的投入主要对象是奥运会。社会对奥林匹克的经济投入,不仅促进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也对社会经济本身产生了不容忽视的直接和间接的促进作用。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经济的直接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提高举办国和举办城市的社会经济收益,同时也为举办国和举办城市创造了就业机会。奥林匹克运动对社会经济的间接促进作用主要是对举办城市的市政建设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如举办城市对国际机场、高速公路城市环境、防止公害等的修建改造工作。举办奥运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为一度遭到冷落的申办奥运会的活动注入了活力。

    C.人文教育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功能

    奥林匹克运动具有直接的教育功能。奥林匹克主义将教育作为核心内容置于首要地位。顾拜旦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者们认识到,要想使体育运动发挥其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功能,实现其改造社会的目标,就必须使体育与教育融为一体,与文化紧密结合。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功能是全方位的,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理想都给青年以启迪和鼓舞。奥林匹克又通过竞技运动与文化的结合及选手的榜样作用达到教育青年的目的。为了使奥运会选手们能严守高尚的道德标准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会设计了一整套庄严肃穆的仪式,用对人类理想的追求、对其他国家的尊敬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来净化运动员的心灵,使参加奥运会成为一项神圣的活动。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和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奥林匹克主义的内涵与外延,也在拓展和丰富。它不仅体现在比赛场,体现在参赛运动员、教练员、官员和工作人员身上,而且已扩展到社会的各个行业和各个阶层,推动举办国家和城市人文素质的提高等等。

    D.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文化史

奥林匹克运动是以体育运动为基本内容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各种文化形式,包括音乐、舞蹈、美术、建筑艺术、雕塑、文学,在奥林匹克运动中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奥林匹克运动与现代文化各个方面的密切联系,不但有利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且对奥林匹克运动和其他文化形式的发展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特征有三:其一,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标、奖牌、吉祥物等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化地体现了奥林匹克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用一些简明洗练的艺术形象符号,表达奥林匹克思想的基本点。了人们对奥林匹克运动认识的深化。其二,为了避免奥林匹克运动缺乏高雅情趣,在奥林匹克运动的各种活动,特别是奥运会中,人们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段,不仅展示着世界第一流的人体的美,如人体形态的美、力的美、韵律的美、运动的美等,而且也集中了其他多种文化艺术形式的美。使这些活动达到极高的审美意境,洋溢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其三,由于奥林匹克运动力图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层次去挖掘、展示人类社会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各种文化形式和艺术手段都在奥林匹克运动中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成为这一恢宏的社会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在奥林匹克运动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五彩摈纷的艺术天地。这里有气势磅礴的奥林匹克建筑、形象生动的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有旋律起伏的声乐、器乐等听觉艺术,有文学、诗歌等想象艺术,有戏剧、歌舞等综合艺术,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文化艺术发展史。

(二)体育文化研究

1.体育文化概念的研究

文化这一概念,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其合著的《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回顾》一书中,罗列了从1871-1951年的80年间的文化定义就达164种,而我国研究者韩民青在其著作《文化论》中指出文化的定义达到近200种。可以看出,文化概念与人、世界、自然、社会、生活等着临界现象有密切的联系,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选取不同的角度,目前大家相对比较认同的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上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而言特指精神财富,包括意识形态、价值体系和人类规范。文化的层次或结构包括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三个部分,而文化的本质属于精神体系。许嘉璐先生在《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在哪里》一文中指出: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人类有如此多的民族、语言,人类的生活又如此丰富,文化也就丰富多彩。要把握文化,首先要把它条理化。他将文化氛围三个层次,即表层文化(又称为物质文化)、中层文化(又称为制度文化)、底层文化(又称为哲学文化),这种理解对体育文化研究很有指导意义。

对于体育文化的概念问题,近年来体育史学者在有关论文、专著和课题中也都有所涉及,体育史学会主任委员袁大任在《也定义体育文化》(《体育文化导刊》,2006年)中,提出体育文化的概念可定义为:以强身健体、振奋精神、建设积极生活方式为主旨的体育运动及其产生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2.人的文化转型研究

体育作为一种教育和文化现象始终对人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冯霞博士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研究》的研究中发现,文化作为人的本质和本质力量的体现也影响着体育价值观的演变。在体育价值观的传播过程中,社会文化价值的因素是影响体育价值观嬗变的主要原因,在她的子课题研究中对从生物体育观到人文体育观的历史演进中的文化因素做了一些探讨,对体育文化的精神层面进行了深入地分析。

2006年,华南师大杨文轩教授和冯霞博士合作发表了论文《体育文化在人的文化转型中的作用》被《新华文摘》转摘,对体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研究进了一步,提出了以下观点:

体育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中介转化作用。体育通过其文化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其影响涉及到对人在体育活动的文化诉求、体育作为文化的载体对人的文化心态的影响、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