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党建相关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项目
企业风采

学科报告

 

关注

体质研究分会:中国体质研究的现状和发展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7日

 

中国体质研究的进程与发展趋势

江崇民1,张一民2

1: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2:北京体育大学

一、中国体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体质是人类生命过程中独有的特性。体质最早来源于构成和组成,它的原始定义为:某一个体的一切生物学特征的总和。

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体质研究也是其中一个部分。祖国医学强调“形神合一”是生命存在的基本特征;形即形体,神即生命机能,神生于形,形主宰于神,神依附于形,神明则形安。形神合一就是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衰弱,生命活动异常;形体衰亡,生命便告终结。

创作于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就对体质和体质养生有过详细的论述,《灵枢·通天篇》中就根据人体阴阳多少,并结合体态和体格特征,将人体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和“阴阳和平”五种类型,并明确指出长期阴阳偏颇似病态的体质,只有经常保持阴阳相对平衡才是正常体质。在《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中对人体体质类型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根据人的体形、肤色、性格、态度和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把人体归纳为木、金、火、土、水五种类型;然后根据阴阳属性、五音太少和手足之阳经的左右、上下、气血之多少,五脏六腑之五别,将上述五种类型又细分为二十五个类型。《黄帝内经》对体质的论述可以称为中国古代医学理论的经典,它不仅详细论述了体质的概念,而且还阐述了体质与自然、先天和后天因素的相互关系。

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体质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体质的范围甚广,各学科均有涉及。中国学术界对体质思想的形成和理论体系的建立做了不懈的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质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体质人类学

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的科学,一直致力于研究人类的起源与发展以及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的科学。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不同体质特征的形成与分布规律,文化因素与人类体质之间的关系,人体结构与生理机能、人体测量、人类遗传与变异等方面的问题。

我国于20世纪初,开始有学者研究和介绍体质人类学,1907年,蔡元培先生留学德国时,攻读的就是哲学及人类学博士。1934年,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编著的《文化人类学》中,首次提到体质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由于历史原因,该学科的发展处在相对停滞状态。50年代以后,伴随古人类学、医学和考古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给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带来了生机。从此以后,我国人类学界将体质人类学划分为人类起源学、人种学、人体形态学、人体测量学和人类遗传学,在开展各类研究的同时,对人类体质学的内涵进行了重新界定。如1982年有人类学学会编辑出版《中国八个民族体质调查报告》,1983年黄新美编著《体质人类学基础》,以及同年邵象清编著的《人体测量手册》等著作均为体质人类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上述著作中,均从不同角度对体质人类学的内容进行描述。如《体质人类学基础》中,将体质人类学确定为研究人类体质及其类型在各历史阶段变化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研究主题内容包括人类在自然界的地位,各人种各民族的体质特征及其形成过程,以及现代人各种体质类型和个体及年龄的变化,各种生活条件和社会因素对人体的影响等。以后,1991年出版的《人类学辞典》中,将体质人类学界定为是一门研究人类生物学的科学,该学科涉及到种族差异、人体发展、人体变化以及生态学和生物机体间的关系。1934年编印的《文化人类学》(林惠祥)于1996年商务印书馆再版,说明了体质人类学受到学术界重视。书中强调体质人类学即为“种族人类学”,即应用比较的方法研究各民族的体质特征,并寻找一定的标准,以审视各民族相互间的遗传关系,并依据之区分人类。

综上所述,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和文化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人类体质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主要设计到三个主要内容:第一研究人类的起源;第二是研究人类不同体质特征的形成与分布的原理;第三是研究人类的生长和发育、人体的结构与机能的关系,以及人类遗传和变异的关系等。

(二)医学界的体质观

医学界对体质的认识起源于对病因等问题的探讨,医学界认为体质对于人类来说,其研究范畴就是针对人体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体质是指群体和个体在遗传和环境的影响下,有机体在生长、发育和衰老过程中形成的结构、机能和代谢上相对稳定的特殊状态;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机体生理反应的特异性,机体对某种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所产生病变的倾向性。

医学界对体质的认识,强调了体质研究的重点是个体的特殊状态,带有共性特征的群体体质是建立在个体特征基础上形成的普遍规律;人体体质特征是从受精卵就开始形成,并伴随个体的生长、发育和衰老的全过程;且体质形成的机理是遗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但是,该定义忽略了心理状态对体质的影响,认为心理特征属于心理学范畴,属于气质问题,不应该纳入人体体质学研究范畴。

(三)体育界的体质观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作为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方针,一致影响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体育界于20世纪80年代,将体质的为:体质是人体的质量,它是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因素等综合的、相对稳定的特征(《实用体质学》)。该定义的体质主要包含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身体的发育水平:主要包括体格、体型、体姿、身体成分和营养状况等。

2)身体的机能水平:主要包括机体的新陈代谢状况和各器官、系统的效能等。

3)身体的素质和运动能力水平: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协调,以及走、跑、跳、投等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

4)心理的发育水平:主要包括智力、情感、行为、感知觉、个性、性格、意志等。

5)适应能力:主要包括对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各种生活紧张事件的适应能力,对疾病和其他有碍健康的不良应激原的抵抗能力或抗病的能力。

体育界的体质观,首先比较注重机体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整体,体质是构成人体各要素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是人们生活和劳动的物质基础,是发展生产力的一种主要潜能;其次,强调了体质是人体身心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的结果;第三,在承认遗传因素对机体作用的同时,强调了后天塑造的重要性;不同种族、民族、地域,以及不同性别、年龄的群体和个体,其体质发展既有规律性,又有特殊性,不应该是一个模式;第四,群体和个体的体质评价,应该从上述5个方面综合考虑,特别是儿童青少年群体;第五,既强调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是体格发育与生理功能水平的主要外在表现,又强调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最有效的能动手段;第六,充分说明了体质研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就其研究内容上看,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联系非常密切。

“体质”是中国体育界关注和研究健康问题的一个独特视角。体质和健康属于人类自身所拥有的基本属性,人类具有的先天遗传和后天生存环境均会对其产生影响。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国民体质的强弱,既是每个人身体健康的问题,也是关系一个国家前途的战略性问题。加强对国民体质和健康的研究,用科学的指标评价国民体质和健康状况,进而不断改善和增强国民体质,这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总之,体育界对体质的认识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是建立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理论之上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20年来中国体育界在增强人民体质的指导下,孜孜不倦的实践和体会着“体质”的实质。

二、中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历程

人类的综合素质决定未来社会的发展。一个国家国民体质状况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看,国民体质的改善和增强是国家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中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得益于我国政府对人民群众体质健康的高度重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体育事业方针促使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不断的发展,从建国初期“劳卫制”的实行,到20世纪90年代《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颁布,无疑不是我国群体事业发展的见证。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综合国力大大提高,这不仅使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同时也为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伴随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各族人民体质与健康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体质研究的起步和发展,同步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发展进程。中国真正意义的大规模体质研究始于1979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调研。随后以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为契机,以扩展调研人群为突破口,深入延续开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体质研究成为我国群众体育发展、学校体育卫生政策的制定以及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科学依据。体质研究也逐步有单纯的学术研究逐步发展成为政府部门的监测工作与研究工作并行,并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使其成为制度性工作,成为当前群体研究领域中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

(一)幼儿体质研究

11975年、1985年和1995年,在卫生部的领导下,组织了3次全国9城市(北京、西安、哈尔滨、南京、上海、武汉、昆明、广州、福建)06岁幼儿体质调研工作,调研主要内容包括身高、体重、坐高、胸围、头围和臂围等6项涉及到生长发育水平和部分健康的指标,调查样本量为15万人。

1998年,由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和中国关心下一代委员会牵头负责,在全国17个省会城市(哈尔滨、长春、北京、广州、昆明、上海、济南、南京、西安、成都、兰州、乌鲁木齐、拉萨、武汉、长沙、南宁)进行了36岁幼儿体质调研工作,调研主要内容包括形态指标7项(身高、坐

 

高、体重、胸围等)、机能指标1项(肺活量)和身体素质指标6项(网球掷远、走平衡木等),调
研样本量为35,564名(含5个少数民族儿童)。

(二)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1、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

1979年,“中国青少年儿童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的研究”揭开了中国体质研究的序幕,该成果被列为“1979年全国十大体育新闻之一”,并于1982年荣获国家体委科技成果一等奖,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正是由于该项研究工作的完成,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也为中国体质研究的发展和学科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8111月,成立了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质研究分会,标志着中国体质研究作为独立的学科,在体育科学领域中占有了一席之地。

该项工作由原国家体委牵头,会同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领导进行了全国16个省会城市725岁汉族学生体质调研工作,依据统一方案对20多万全国大中小学生形态(15项指标)、机能(3项指标)、素质(5项指标)进行了测试,测试学校包括1210所,有1500业务人员参加了该项工作。

 

2、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1985年起,针对全国在校大中小学生(722岁)的体质调研已经成为体质研究的重点领域,由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和国家民委联合牵头,先后于1985年、1991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先后实施了五次全国范围内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该项工作现在已经成为教育部和体育总局联合负责的常设工作。

1985年:这次调研是继197916个省市青少年体质调研后,由教育部和体育总局等共同领导的全国首次大规模学生体质调研工作,共调查了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28个民族7-22岁学生902337人,测试指标有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共20项,健康指标有9项。调查规模之大,测试指标之多,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特别是对少数民族学生体质的大规模调研,填补了我国的空白。

1991年:是我国首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监测工作,本次监测涉及到全国29个省区市的省会城市继郊区722岁城乡大中小学校汉族学生和17个少数民族的中小学生,测试人数达到242667人,监测指标包括形态、机能、素质和健康共计26项指标。

1995年:本次调研是我国第4次全国规模的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调查范围覆盖了全国30个省区市,涵盖汉族和20个少数民族学生,调查人数为308788人,其规模仅低于1985年。调研内容和抽样方式保持与1985年相同。


20002005年:为我国第五、六次大规模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从2000年始,学生体质调研工作(7-19岁人群)纳入到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中,其调查内容、范围和抽样模式与1985年相同。

 

(三)成年人体质调研

为使体质研究更好的服务于社会,1994年,由原国家体育委牵头负责启动了全国职工体质调研工作,从此揭开了中国成年人体质研究的序幕,拓展中国体质研究领域。

11994年职工体质调研

此次调研是国家体育总局会同全国总工会共同领导与组织,调查对象来自21行业,分布在22个省区市64个大中型企业,获得有效样本112530人。通过这次测试,一方面了解了我国职工体质、健康现状和发展变化规律,另一方面利用测试数据,制定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

21997年中国成年人体质监测

为了做到长期动态观察中国成年人体质变化情况,国家体育总局于1997年在北京、天津、吉林、
辽宁、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山东、上海、浙江、江苏、福建、湖北、广东、云南、山西、河

 

南和重庆19个省区市,对10万成年人体质进行了首次监测,并建立了国家、省、地市监测中心及监测点四级监测网络,为最终构建中国国民体质监测系统创造了条件。

 

老年人体质调研


1998年,由体育总局牵头,在全国16个省区市开展了首次老年人群(6075岁)体质调研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