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党建相关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项目
企业风采

学科报告

 

关注

运动医学分会---我国运动医学研究的新进展

发布时间:2011年10月27日

 

李国平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

Li Guoping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Medicine, 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Abstract:

Great advances of sports medicine research have been achieved in recent years in Chinaand sports medicine research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athletic practice. The research work showed a tendency to be more specialize; more focus and the coverage of those researches were also expanded. The highlights of the advance of sports medicine research are as follow:

1. Sports Injury: Mechanism of sports injury; new technique and method used in

micro invasive surge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pidemiology study in elite athletes; basic application research.

2. Sports Rehabilitation: Functional evaluation of sports injuri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exercise prescription; training protocol of rehabilita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of joint braces.

3. Medical Supervision: Physical examination research, sports cardiology research;

exercise and immunological function research, medical issues of overtraining; health car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

4. Exercise physiology and sports biochemistry: New methods of training monitoring;

hypoxia training and sports performance related gene research.

5. Sports Nutrition: Rational diet and nutritional supplement;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CNS fatigue; activation of endocrine functi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mmune dysfun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low haematin and anaemia; research on the removal of free radical to encourage fatigue recover.

6. Anti-doping area: New technique on the detection of prohibited substance and

method, including the detection using Radiocarbon and 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 analysis; research on functional gene and biochip; detection using microfluidic technique; mass spectrometric detection of EPO; detection of Recombinat Human Growth Hormone.

[pagebreak]

    近些年来,我国运动医学研究取得了显著进步,主要表现在运动创伤、运动康复、医务监督、运动生理生化、运动营养、兴奋剂检测等相关专业领域。

一、运动创伤研究进展

()微创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微创技术具有治疗创伤小、康复时间短、功能恢复快等特点,深受运动员患者的青睐。目前微创手术已经成为运动创伤治疗的主要手段。近年来,我国已开展肩、肘、腕、髋、膝、踝等部位的微创手术,尤其是对膝关节的微创治疗技术研究的开展,使微创治疗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和推广有了飞速的提高。

膝关节半月板的微创治疗由半月板全切除、半月板部分切除,发展到半月板缝合,即半月板解剖修复的阶段。虽然半月板缝合后需要6周的时间才能愈合,但由于目前半月板损伤早期诊断技术的普及、提高,多数半月板损伤的运动员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加上术后早期康复训练,患者实际治疗、康复期明显缩短。保留一个完整的半月板,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延长国家优秀运动员高竞技状态的时间等都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术主要采用由内向外(inside-out)的缝合技术,国内用特制缝合针、系列套管缝合技术,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经过2年以上随访,临床愈合率达90%以上。关节镜下半月板缝合技巧包括:1.熟悉半月板各个部位血供情况;2.半月板损伤的术前、术中准确定位;3.掌握半月板缝合的基本原则和不同部位半月板缝合的特点;4.及时开展半月板缝合术后的现代支具应用与康复技术。由外向内缝合(outside-in)和完全关节内缝合(all-inside)技术可以作为由内向外缝合技术的补充,或者根据创伤医师的习惯适时采用。

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微创重建技术相对比较成熟,北京、上海等地已有开展。国内外研究证明,关节镜下前、后交叉韧带重建手术具有定位准确,关节损伤小,重建韧带张力适宜,术后恢复完善等特点,明显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关节镜下重建前、后交叉韧带的材料,我国目前主要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T-B),或者多股腘绳肌腱,既可以保证重建韧带的强度,又能避免传染疾病。由于该项技术操作难度较大,建议在国内专科医院进行专项技术培训后,再在临床实践中应用。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微创手术,虽然国内开展时间相对较长,但是治疗效果莫衷一是。最近研究提出髌外侧挛缩、髌骨固定引起髌股关节压力增加,股胫关节压力升高,异常压应力的增加,从而加重关节滑膜炎和软骨的损伤。采用关节镜下清理、半月板缝合和髌外侧减压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前判断髌骨活动受限、固定的程度对预后很重要。可采用髌骨滑动试验和髌骨倾斜试验定量分析髌骨的活动度。

()传统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

传统医疗方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主要包括手法按摩、针灸治疗、中药外用等,操作手法简便、实用、有效,被广泛地应用于运动创伤的临床医疗和下队服务中。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医疗方法的研究比较滞后,大多数停留在依据主观临床症状改变基础上的经验总结,缺少足够的客观的科学依据。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基础条件的改善,借助组织病理学、脑电图、生物化学、影像学、生物力学等先进方法,传统医疗方法的研究和应用有了较大的进展。

1.应用脑电图测试按摩两侧合谷和足三里穴位前后的脑电图变化,发现强刺激按摩后即刻及按摩后5分钟,都出现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增强。另外,用水检压计描记胃运动曲线,按摩脾俞、胃俞穴时可引起胃运动增强,出现胃紧张收缩波,而按摩足三里穴时则出现胃运动抑制现象。这些研究证明按摩可调节神经、器官的功能。

2.许多研究发现,按摩治疗可使血中内啡肽升高,而5-羟色胺、乙酰胆碱、组织胺、5-羟吲哚乙酸、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含量下降,同时增加了神经中枢中5-羟色胺和内啡肽的含量,这些改变证实了按摩治疗的镇痛作用。

3.应用影像学(CTMRI)方法进行评定,证实手法按摩结合功能锻炼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能使运动员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良好的康复,还可使突出之椎间盘组织获得吸收或回纳的效果。影像学研究还表明,在不采用石膏固定且不停训的情况下,应用按摩治疗可使足舟骨不全应力性骨折获得良好的临床愈合。

4.在应力性骨折治疗的研究方面,通过骨组织形态学、核素骨显像、血生化检测和生物力学方法对动物实验模型进行测试,证实按摩、针灸、中药治疗方法能促进骨改建平衡的恢复,改善骨质和促进新骨形成,恢复胫骨强度并提高力学性能,抑制运动性胫骨疲劳的进一步发展,从而达到消除运动性胫骨疲劳的目的。

以上众多研究,从各个不同方面为运动创伤的手法按摩、针灸疗法、中药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论证了这些传统医疗方法不仅对肌肉、肌腱、韧带等软组织损伤有治疗作用,而且对一些复杂的骨、关节的损伤也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利于推动它们在运动创伤临床医疗中更广泛的应用和医疗水平提高。

此外,在运动创伤研究领域,优秀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运动创伤的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pagebreak]

、运动康复研究进展

    世界卫生组织将医学分为预防医学、保健医学、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康复医学应用现代医学心理学和现代工程学技术,采用积极的指导干预性的功能恢复,已经成为运动员患者功能最大限度恢复的重要医学手段。运动康复是应用创伤康复计划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运动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竞技状态。运动康复研究包括:关节功能评估;康复计划制订;关节支具应用。

()关节功能评估

关节功能评估是创伤康复治疗疗效评判的标准和依据。我国目前多采用国际上通用的评估标准。由于经济、生理、医疗等方面的差异,有些国际评估标准不适用于我国运动员患者。目前已有根据国内实际情况,借用国际标准的评估表,进行临床对比观察和研究。在运动员康复治疗中,我们应尽快制定关节功能评估表,使运动康复疗效判定标准化,以便于研究、应用、交流、普及和提高。

()康复计划制订

    运动创伤康复治疗与术后康复国内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已初步形成以专项技术为特色的康复中心,比如重庆的“创伤康复”,北京地区的“手康复”(积水潭医院)、“关节康复”(304医院)、“运动创伤术后康复”(体育医院)等。

    运动康复主要采用11的康复摸式,其主要目的为:1.促进损伤组织的愈合;2.恢复正常关节液循环;3.避免关节僵直;4.增强关节肌力;5.改善心肺功能和调整心理状态;6.防止手术并发症(DVT、感染、关节退变等)。

    术后运动康复的主要内容:1.床旁基础康复训练(踝泵、滑板、SLR、压膝等);2.关节活动的训练;3.阶梯负荷训练;4.肌力强度的训练;5.关节平衡功能的训练;6.专项技能和体能的训练。

    运动创伤康复治疗计划的实施原则是“个性化”和“循序渐进”。

()关节支具应用

    关节康复支具的应用,使运动创伤康复成为可能。支具又称矫形器,是一种以减轻四肢、脊柱、骨骼肌系统的功能障碍为目的的体外支撑装置。支具的功能为:1.稳定与支撑;2.固定功能;3.保护功能;4.助动(行)功能;5.预防矫正畸形;6.承重功能。

    关节康复支具的应用程序:1.支具处方;2.支具选择、测量和取型;3.支具佩戴要求。

    我国目前已经应用的数字卡盘调节式膝支具、ACL/PCL专用支具、万向轴肩支具、可调性肘支具、足踝真空固定支具等,已在运动创伤康复治疗中显示出其优越性,有力地促进了运动康复计划的实施和康复治疗效果的提高。

    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其他学科的技术和先进仪器设备也被应用到运动康复的研究与治疗中,如步态分析、等速测力与肌电测试系统。应用运动学、生物力学、生物电生理学等方法,进行运动创伤发生机制的研究、治疗前后的功能评估、运动处方的建立和康复训练的指导,为运动创伤与运动康复的研究建立了一个新的平台。

、医务监督研究进展

医务监督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研究运动性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关的预防和治疗对策。医务监督的研究和应用对于保障运动员身体健康,有效防治运动性疾病,科学指导训练和比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医务监督的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运动员机能评定研究

目前我国的运动员机能评定根据其目的已分成二大部分:一是侧重运动能力的机能评定,主要是通过评定了解机体对运动训练的反映以及训练比赛对机体的影响,用以指导运动员选材、控制训练负荷,从而达到挖掘机体的运动潜力、提高竞技能力的目的;二是侧重健康状态的评定,了解运动员的营养状况、内脏器官功能,以及对运动性疾病的监控。

随着运动员机能和体能检测范围的扩大,相应的检测指标也越来越多。目前常用的指标分为四大类25个大项,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而有所不同。按照机体本身可分为生理、生化、免疫和心理四大类指标。根据运动医学临床又可分为:心血管功能系统、其它器官功能系统、免疫系统、运动营养状况等类别指标。不同系统之间相互交错,形成“综合”指标。

在检测结果的判定上,多数指标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运动员机能状态的因素也更加多样化、复杂化。因此在运动员机能评定研究中,既要强调综合性分析,又要注重个体的特殊性和长时间的系统追踪观察。

()运动性心脏的研究

运动性心脏的研究是医务监督的研究热点,从应用研究到基础研究均有不少报告涉及。在无心脏病理性改变或结构异常时,大多数运动员心电图异常是长期训练适应的结果,只有5%有心脏结构异常。通过对入选2000年奥运会运动员和正常青年学生进行超声心动图对比研究分析,发现优秀运动员的心脏超声特点为:左心室相对重量(LVMM/BSA3/2)大;LVWT/LVIDD比普通人高,但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差别不大;E/A比值略有增高,心率和静息心输出量(CO/BAS3/2)较小;女运动员心脏相对测量指标较小,但E/A比值较大。

随着近代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心肌肥大已不再是一个细胞体积增大的简单过程,而是一种心脏重塑过程。运动性心脏重塑过程中,血液动力发生明显改变的同时,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和心脏自身的内分泌调节均积极参与了心脏的重塑过程。不少研究发现,运动员心脏与病理性心脏在细胞表型重塑特征上有明显的不同,运动性心脏重塑过程中,运动心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在停训一段时期后具有可复性。

()运动与免疫功能的研究

20年来,免疫学发展迅速,运动与免疫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研究最多的是关于运动对白细胞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进入21世纪,有关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逐渐深入,运动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急性运动时免疫反应,多数人认为此时最敏感的免疫细胞指标为NK、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适量的运动有助于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力,中等持续时间和强度的急性运动对免疫系统的应激小于持久的、大强度的运动;而持续超高强度运动抑制免疫,增加常见病感染的机会,已成为共识。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免疫反应中特殊功能的蛋白质(如:细胞因子、抗体和急性反应蛋白等)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所认知。HIV感染者进行健身运动是安全和有益的,对改善生活质量有利,但需要避免运动量过大。动物实验观察到适度训练能抑制鼠某些恶性肿瘤的生长,能改变NK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及调节性细胞因子等的功能。

()过度训练的医学研究

在运动医学临床中,过度训练综合症的研究仍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过度训练综合征主要包括生理、心理、生化和免疫四大类症状。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如: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等)已被用来作为判断过度训练的重要技术指标。近些年有研究认为,心理指标有时比其它三大类症状出现更早,能更有效地反映出过度训练。采用神经电生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运动员大脑生物电活动进行追踪检测,可以分析出运动员的训练强度、疲劳情况,反映出比赛中的竞技状态、心理压力等。关于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在动物过度训练中作用的研究提示,动物在过度训练状态下,血浆AⅡ、心脏局部AⅡ均异常活跃,可比对照组升高近4倍。AⅡ过度升高对心肌有损伤作用,而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可显著抑制运动时血浆和心脏局部AⅡ的升高,对心肌起保护作用。

[pagebreak]

()运动员健康检查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

健康检查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运动医学的特征和要求,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数据库技术来实现运动员医学资料的科学管理,是现代化技术和现代化管理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其核心问题是运动员医学资料的录入、保存、查询与统计。其目的是实现对运动员医学资料的安全保存、快速查询、准确的统计分析,并能够便捷地生成运动员医学报告及时反馈给运动员、教练员以及相关人员参考。运动员健康检查管理信息系统能体现人、计算机、运动员医学资料三者间的关系:运动员医学资料是加工的对象;计算机是加工的手段;人是加工过程的设计者和成果的享用者。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已与有关计算机院系的专业设计、开发人员共同完成了运动员健康检查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工作,并正处于测试完善阶段。该系统能够实现运动员健康检查资料的安全录入、快速查询、准确统计分析,并能有选择性的自动生成运动队/运动员健康检查报告,及时反馈给队医、教练员以及相关决策人员参考。此外,该系统还特别加强了系统安全性方面的设计,根据用户类别的不同,设计了不同的用户权限;提供了系统备份与恢复功能,保证了运动员医学资料的安全存储;设计了资料导入与导出功能,方便本系统与其它数据处理软件间的数据交换;此外,还增加了扫描功能,方便用户对图像资料的录入与保存。

四、运动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运动性疲劳对运动员身体机能和竞技水平有着明显影响,但目前机理尚未完全明了,因此,关于消除疲劳、加速身体机能恢复的生理生化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研究者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等不同层次探讨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机理,探讨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员训练的疲劳机制与特征,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生理生化手段预防与消除运动性疲劳。

在训练监控与优秀运动员身体机能评定方面,常规的生理生化检测方法在日常运动训练监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为更科学、更准确、更全面地监控运动员机能状态与训练水平提供了新思路,例如,唾液、尿液测定等无创性方法成为血常规的有益补充;遥测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时监控运动员在运动训练中的生理变化;核磁共振可无损伤测定骨骼肌微细损伤及其适应;等等。通过对运动过程中肌细胞的血液供应、运动员的神经中枢机能状态的监控等可以及时地捕捉运动员身体机能的一系列细微变化,更准确地分析判断运动员机能状态,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及时调整训练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近几年来,运动员低氧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及不同低氧训练模式利弊比较、运动能力相关基因研究等成为国内研究热点。

五、运动营养研究进展

    现代竞技体育对运动员体能、能量动员、肌肉力量和神经反射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成功与失败之间只有百分之几秒或零点几厘米之差。为了在竞赛中取胜,运动员的训练必须适应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运动营养就是一门用营养学和生物化学的手段来研究和评估运动人体的代谢和体能状况,并提供营养学强力和恢复手段的科学。该学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科,并在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发挥增强体能和保证健康的积极作用。

()合理膳食营养和营养学强力手段的研究

膳食营养是保证运动员营养素的需要和维持体能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与其重要性不相适应的是,运动员膳食的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训练的效果和训练后的恢复。膳食营养调查发现运动员膳食的失衡主要涉及6个方面:1.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2.脂肪或蛋白质摄入过多;3.部分维生素摄入不足;4.三餐摄食量分配不合理;5.钙摄入不足;6.运动中忽视了水和无机盐的及时补充。

    有些营养素或者其在机体内代谢的中间体,不仅直接参与机体代谢,同时还具有调节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的作用。通过这些物质的补充,可以提高训练的效能,并有助于消除疲劳,从而改善和提高运动能力。

    根据强力营养素的作用目标,我们通常将它们分成以下4类:1.增强肌肉合成代谢和肌力的强力营养素;2.促进能量代谢的强力营养素;3.促进疲劳消除和体能恢复的强力营养素;4.减轻和控制体重的膳食安排和特殊营养素补充。

()机体对运动训练不适应及其相应干预措施研究

训练的目的是提高运动能力,这就要求运动员在超生理极限的强度下训练。超负荷的运动量将带来疲劳并打破运动员的机体内环境原有的平衡。当运动员通过综合的恢复手段从疲劳中恢复时,就会形成机能的超代偿。如果疲劳得不到消除,并发生积累,就可能带来一些与代谢失衡伴随发生的医学问题。这些医学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中枢神经系统疲劳;内分泌功能抑制;免疫机能下降;造血系统功能抑制;机体抗过氧化能力下降。

1.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的防治研究

从理论上讲,人体的中枢疲劳可能有两方面原因。其一是运动中作为能源的糖的供给不足;其二是多种神经递质代谢紊乱。如果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了糖的补充就可完全消除第一原因造成的中枢疲劳。摄入一些支链氨基酸或富含支链氨基酸的食品,如乳清蛋白(富含亮氨酸),可以防止中枢疲劳的发生。

2.内分泌功能激活的研究

长期大运动量训练中出现低血清总睾酮是较为困难的问题,它会伴随运动员竞争意识下降、兴奋性差、训练后体力恢复慢等。其发生机理是:训练刺激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抑制所导致的低睾酮带来的运动中和运动后恢复期的肌肉蛋白质降解增强,而合成能力降低。经过大量的测试,我们认为我国男、女运动员的血清总睾酮的理想值应在558ng/dl37ng/dl以上。也有不少研究用睾酮与皮质醇的比值作为衡量指标。当运动员睾酮值低下时,切忌使用合成类固醇。合成类固醇的使用有可能改变训练的不良状况,但是它也会带来进一步抑制内源性睾酮分泌,造成药物依赖。同时合成类固醇也是国际奥委会禁用的药物。采用中药补剂来调理运动员的内分泌功能,提高血睾酮水平,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免疫功能失调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运动员尤其是优秀运动员在大强度训练或比赛期间,可能发生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免疫机能抑制,从而使机体对病原微生物易感性增高或所患感染性疾病症状加重。血液检测主要表现:(1)辅助/诱导T细胞亚群(CD4)比例下降,细胞毒/抑制T细胞亚群(CD8)比例增高,从而导致CD4/CD8比值下降;(2)血清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和唾液IgA降低;(3)血清谷氨酰胺浓度降低。谷氨酰胺是很好的免疫增强剂,因为它是多种免疫细胞复制的原料。某些中成药也是很好的免疫调节剂,只要使用及时、对症,可以有明显的效果。

[pagebreak]

4.运动员低血色素和贫血的预防和治疗研究

    运动训练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与运动训练有关的血色素下降问题,它是影响运动员运动能力和运动成绩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运动性贫血和运动性血色素下降的机理仍然是运动医学界甚为关注,尚未完全解决的一个难题。经大量测试,我们将我国运动员血红蛋白的理想值定为男运动员高于150g/l,女运动员高于130g/l。当运动员的血红蛋白低于这一数值或出现铁储存下降时,需要采用综合的营养学措施。这一措施包括:促进红细胞生成的中药生血剂和铁剂补充;减少氧化应激造成的红细胞老化、维持红细胞寿命的抗氧化剂和红细胞保护剂,如1.6—二磷酸果糖等的使用。

    5.清除机体自由基,促进疲劳消除的研究

    激烈的体力活动时,氧耗增加达休息时的1015倍。这一氧耗的增加可引起自由基产生增加高达23倍。过量的自由基将造成肌肉和红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损伤,致使肌肉疲劳的过早发生和体能难以恢复,并加速红细胞的老化和溶解。丙二醛(MDA)可用以间接评估机体的过氧化损伤的程度,血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等是人体酶类抗氧化物质,对它们的测定可以评估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水果和蔬菜是富含抗氧化物质的食物。维生素C、维生素E、β胡萝卜素和微量元素硒及绞股兰皂甙、灵芝多糖和番茄红素等保健品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体内自由基的功效。

六、兴奋剂检测研究进展

我国兴奋剂检测中心1989年首次通过国际奥委会认可后至2006年,是亚洲唯一连续18年完全通过国际奥委会年度复试的实验室。2001年,兴奋剂检测中心如期通过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

我国兴奋剂检测中心通过国际间的合作科学研究计划,使实验室能跟上世界兴奋剂检测的发展。与西班牙实验室合作,调查了欧洲人种和亚洲人种T/E比的分布以及对使用睾酮的反应。与挪威实验室合作,调查了欧洲和亚洲女性运动员月经周期内内源性19-去甲雄酮的变化,进一步确认了国际奥委会关于判定雄酮阳性的判据。与澳大利亚兴奋剂检测实验室合作研究检测运动员滥用EPO的方法,进行血检,获得了广泛的好评。目前参加由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资助的国际合作课题,用同位素比质谱检测兴奋剂的研究,以及SIAB计划。

()功能基因组和生物芯片的研究

主要由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担。作为合作单位,兴奋剂检测中心和清华大学芯片中心合作研究和开发研究兴奋剂检测用的生物芯片。已经制成能检测20余种兴奋剂的生物芯片,目前正在进行适用性研究。利用生物芯片的高通量、快速、微量等特点,争取能用很少量的尿液,在较快的时间内检出多种兴奋剂。

()兴奋剂检测微流控芯片的研究

兴奋剂检测中心协调课题的研究方向。目前正在研究利用微全分析的技术,使尿样能在线、微量自动制备,包括提取、衍生化等多种前处理步骤,为后续的电泳、质谱等检测作准备。

()兴奋剂EPO的质谱检测方法研究

兴奋剂检测中心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旨在改进现有的EPO尿检方法,将现在由免疫发光、电泳检测的方法改进为直接由生物质谱检测EPO糖结构,从而确定是内源性还是外源性EPO,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尚未建立质谱方法确定EPO来源的方法。

()兴奋剂检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

该课题旨在对兴奋剂检测技术进行研究,进一步提高兴奋剂检测方法的可靠性、灵敏度和准确性;通过科技创新,改善目前尚不完善的检测方法以及建立有我们自主知识产权的兴奋剂检测方法;通过研究,建立科技储备,解决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兴奋剂检测可能出现的技术问题,实现2008年科技奥运的目标。

()兴奋剂重组生长激素检测方法的研究

该课题旨在研究检测兴奋剂重组生长激素的方法。目前国内外尚未建立公认的检测兴奋剂重组生长激素的方法。生长激素在体内代谢快、含量低,而且检测兴奋剂生长激素的难点主要集中在区别检测到的生长激素是体内自生合成的还是外源性地由用药引入体内的。该课题利用当代技术的最新成果,包括生化、免疫技术,研究解决兴奋剂检测的问题。

[pagebreak]

参考文献:

[1] 国家体育总局. 体育科技、教育和反兴奋剂工作“十一五”规划. 2006.

[2] 曲绵域,等. 实用运动医学.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3] 于长隆. 现代运动创伤学进展.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

[4] 于长隆. 常见运动创伤的护理和康复.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5] 冯炜权,等. 运动生物化学研究进展.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6] 任玉衡,田得祥. 中国优秀运动员运动创伤流行病学研究. 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 北京,1999.

[7] 杨锡让,等. 运动生理学进展――质疑与思考.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8] 王清. 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9] 翁庆章,等. 高原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0] 冯连世,等. 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11] 胡扬. 体育科研中的基因多态性战略.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5):619623.

[12] 林岭,等. 可以用生理生化指标检测评价运动性心理疲劳吗?中国运动医学杂

志,2005246):731735.

[13] 运动医学分会. 运动医学若干重要领域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体育科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北京,2004. 214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