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体育科学学会

会员登录 会员注册
党建相关
学术会议
学术会议项目
企业风采

会议通知

 

关注

首届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征文通知

发布时间:2011年9月27日

各体育文化研究基地、体育史分会会员、专家学者:

为了加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促进我国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由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和河南省焦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主办,河南理工大学承办的首届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拟于今年10月在河南举办。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范围

  (一)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

  (二)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意义;

  (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及其分类;

  (四)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的历史和现状;

  (五)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基本问题(思路、原则、方法与政策);

  (六)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研究与保护的思考;

  (七)列入省市级名录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研究;

  (八)列入国家级名录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个案研究;

  (九)其他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有关的研究。

二、论文要求

  (一)论文应在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观点鲜明,具有实用价值;

  (二)申报论文未在全国性学术会议或公开刊物上发表过;

  (三)论文注释皆用尾注;

  (四)论文内容应包括:标题、正文、作者姓名、作者简介、作者联系方式等;

  (五)论文均以纸质(A4纸)和电子邮件形式(WORD文档)报送。

三、论文的评审和录用

  (一)申报论文将由专家组进行评审。

  (二)被录用论文,将编入本次会议论文集第二辑(由北京燕山出版社正式出版),论文作者参加会议。主办方将设立一、二、三等奖,并颁发论文获奖证书。

  (三)2010年已报送论文并获录入的作者可直接参会。(入选题目及作者名单见附件)

四、其他要求

  (一)每篇录取论文限一名作者参会。

  (二)论文不超过5000字。

  (三)凡入选论文每篇交评审费100元(与会时交纳)。

  (四)其他相关事宜将在寄发与会通知时一并说明。

  (五)征文截止日期为2011910日。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孙    

  电 话(传真):010-6496747964989015

  电子信箱:cshpes@163.com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安定路甲3,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研究部100029

附:2010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征文入选题目及作者名单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史分会

一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附件:2010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征文入选题目及作者名单 

序 号

文章题目

作者

作者单位

1

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特点的分析及分类的研究

崔瑞雪

河北科技大学体育工作部

2

苗族独木龙舟仪式的历史记忆与传承机制研究

万 义

吉首大学体育科学学院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水族民间棋类游戏的研究

顾晓艳
李锦繁徐 辉

贵州大学体教部

4 解读中国古代博弈游戏 刘延苗 西安体育学院
5 唐代体育文学研究述略 于俊利 西安体育学院
6 身体的游戏: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对忻州挠羊摔跤的文化剖析 赵 岷
李翠霞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
7 点画解宗源——词源学视角下的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及其演变探究 张矛矛 中国矿业大学体育学院
8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击壤游戏的发展 崔雪梅
吴光远
廊坊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9 甘肃临谭“洮州元宵万人扯绳”考源 李金梅 兰州理工大学体育部
10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跳锅庄的个案研究——以川西藏区跳锅庄为例 龚茂富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
11 通古斯语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唐云松 黑龙江大学体育部
12 对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思考 何伟峰
王秋娟
河南大学体育学院
13 山西社火的初步研究 郝富强
付婵梅
首都体育学院
14 蒙古族“康乐牌”及其文化内涵研究 苏 叶 内蒙古师范大学
15 河南省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及在学校体育的传播研究 张振东
张海威
邵佳佳
李真真
李鸿昕
刘合友
郑州大学
16 开封斗鸡传统体育活动的研究 李红云
李俊杰
河南省滑县第一高级中学
17 论峨眉武术 潘 华
罗媛媛
成都体育学院
18 浙江畲族武术的地域性特征 郭守靖
吴国正
慰升华
浙江师范大学
19 旧州壮族绣球文化研究 方 征 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
20 传播学视阈下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解读 葛耀君
金美祥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体育部
2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通风筝的保护 张建明 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螳螂拳的历史文化特性 郑 健 天津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
23 论北美非物质体育文化的特征 赵长杰 中央财经大学体育经济与管理学院
24 陇右天水鞭杆舞的历史及文化价值紹述 蔡智忠张 明 天水师范学院体育科学研究所
25 陕北秧歌体育文化之嬗变 杜学工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26 北京奥运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和保护研究 刘 悦
陈锡尧王 菲
河南理工大学
27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杭州船拳研究 张树勇
傅芳芳
杭州师范大学
28 论近年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研究的民族主义意识 王 晓 浙江师范大学
29 保护和传承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体育旅游产业化的研究

欧云海
马天行冉 婷
方成军

红河学院体育学院
30 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郑秋枫 北京体育大学
31 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研究

林 华

王佳媛

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3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武术教育——对传统武术传承与保护的理性思考 李 颖
李 杰
大连外国语学院 体育教学部
33 传媒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研究 王春英 西安体育学院
34 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看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特点与不足 王 瑞 西安体育学院体育传媒系
35 区域特色体育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选择---以黄河三角洲地区洋湖鼓子秧歌为例

张红霞

吴国生

滨州学院体育系
36 试论民族传统体育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及途径 樊永强陈 彦 西安体育学院
37 全民健身发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作用——以广西宾阳舞炮龙活动为例

黄晨华

黄少强

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
3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下对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重申与再释

李静山

童国军

成都体育学院
39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理念 王 林 武汉理工大学
40 武当武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保护与传承现状研究

孙 健
覃 侠
杨 萍
樊 菲

武汉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
41 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与传承研究——以广西南丹那地村板鞋运动为个案

沈柳红
杨海晨
赵 芳
周少军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体育部
42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哲学思考

刘善言
杜志娟

临沂大学体育学院
43 民俗体育“人龙舞”的历史渊源与传承思考